去昆山之前,我从网上了解到此次交易会将开设智能制造展区,联想《中国制造2025》这份重要的指标性文件,我想智能制造板块应大有可观。
现场看确实如此:川崎机器人展位一台轿车外壳在轮轨上前后移动,五六个高矮不等的机器人灵活自如地进行焊接操作;西门子现场设立工业4.0实验室,提供面向工厂的透明化解决方案;日本电产展示系列机器人核心工作运转过程;博世展示一套人机协作智能系统,同时在宣传册上推出工业4.0的概念。G馆和E馆有很多我说不出名字的制造商和智能机器设备,时间仓促之下,我只能是走马观花。
离开了校园的期刊阅览室,我就很少关注科技、制造方面的前沿信息,虽然还是很喜欢科漫、未来世界大畅想之类的电影和动画,但从大局角度来说我所知为零。于是迫不及待翻阅了工业4.0的相关概念。
工业4.0是从德国引入的概念,以区分于前面三次的工业革命,指的是利用信息物理系统,将生产中的供应、制造、销售数据信息化、智慧化、形成有效的网络,信息共享和交流,最终达到快速、有效、个性化的产品供应。这种概念在任何一个网络百科上都可以轻易查到。我从各种渠道搜查关于工业4.0的资料,按自己的想法简单粗暴地肢解了这个概念,大概还免不了门外汉的寒酸感。
技术的发展虽然可能达到各种云端运用甚至跨界打击的地步,目前能够广泛认可的还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这两个方面。客户将相关参数输入客户端选型软件,软件自动进行匹配,客户确认结果后选择下单,数据被厂家采集后将需求发给供应商,货到后将信息序列传输到智能生产线进行生产。随后商品信息自动反馈给物流,物流公司选择合适的发货方式。客户拿到的商品是一种智能化产品,作为数据采集端把商品及环境信息反馈给制造商进行用户管理,能够自觉有效地提供商品全生命周期的维护。未来人需要更广阔的视野、更复合的知识结构、善于学习新技术和新理念,用来创新、规划、监督和协调机器的运作,成为更具创新性的工程人才。
工业4.0首先要做的是智能制造,将供应商和制造商联合起来,将生产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联合起来,设计智能生产设备、用透明化解决方案打造智能工厂、做智能化产品。然后才谈服务,解决了核心技术问题,才有各种衍生的优化方案。等它改造了企业、改变了未来的人,也许就有更多的全产业链智能服务水到渠成。国内首先关心的也是制造层面,大家谈得更多的是工业4.0用于制造,它和智能制造、“两化融合”(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)所企盼的其实是相似的愿景。将批量的生产改为更加弹性的自动化生产,将更多的人工经验纳入数据分析,制造更加靠近市场,洁净的智慧型工厂首当其冲。
西门子提供的透明化解决方案,将制造环节数字化,然后进行大数据分析,查看工作状态和各环节积压情况,及时调整,对生产问题溯源,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人员调配。这个过程考验的不只是数据集成分析能力,还有一项关键的信息采集技术。
我不知道西门子采用什么方法,但中锦公司鸿祺厂的服装管理系统正好使用了RFID射频识别技术,它可以记录定制信息并进行无线通讯。安装了传感器的智能设备,能够收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,帮助车间管理者进行决策。虽然目前鸿祺厂的应用还达不到智能设备的地步,数据分析也还需要人工进行决策和协调,但这无疑是跨越性的、有前瞻性的一步。成功运用之后,能更加快速地进行小批量生产,而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将变得更加智能,进一步提供生产解决方案。
从交易会上各种引进技术和合作企业的形式来看,目前工业4.0服务制造的内部环境并不成熟,长期以来形成的产能配置和市场环境已造成转型的瓶颈,技术上的突破也是难上加难;国内行业之间存在严格壁垒,信息自由化程度不高,跨界整合的前景不容乐观,但再大的山绕过去也还是路。
绿色、智能、数字、精确,未来虚拟与现实融合的世界或许显得纯净而冰冷,技术在某种角度满足了人的物欲和懒癌。我想总有个角落会允许人文的存在,就像阅读器和电子书泛滥的市场,人们还是保留纸质阅读的爱好;输入法、电子文档和电子绘图的普及,人们依然不放下书写和手绘的热情;商品普及的年代,人们依然欣赏手工的美好。我们大可以更包容地欢迎新世界的到来,也可以不放弃自己动手的种种愉悦。